國務院常務會力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安排3000億支小再貸款為其助力
編輯:尹可 | 發布時間:2024-04-17 05:09:19| 瀏覽:7548
國務院常務會力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安排3000億支小再貸款為其助力
中小微企業仍然面臨著來自供給端和需求端的雙重壓力
9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部署加大對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紓困幫扶力度,加強政策儲備,做好跨周期調節。其中,會議提出,今年再新增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支持地方法人銀行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放貸款。
去年以來,銀行作為金融主力軍,陸續將延期還本付息、減稅降費、穩企穩崗、普惠金融等多項幫扶政策落地。得益于此,小微企業融資“量增、面擴、價降”。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7.7萬億元,同比增長31%;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830萬戶,同比增長29.2%。5月份新發放的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是4.93%,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3個百分點。
中小微企業面臨雙重壓力
“從供給端看,原材料購進價格仍處于高景氣區間,只是擴張速度放緩,PPI出現圓弧頂特征,這些都意味著小企業面臨著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從需求端看,8月新訂單指數下滑1.3個點至49.6%,疫情暴發以來首次跌破榮枯線,這意味著下游的需求有所萎縮。雙重壓力之下,官方小企業PMI持續處于收縮區間,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財新PMI在8月份下降1.1個百分點至49.2%,2020年5月以來首次跌至榮枯線以下。”在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高級宏觀研究員王靜文看來,中小微企業面臨雙重壓力。
穩增長、保就業,重在保市場主體特別是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
此次國常會指出,要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針對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導致生產經營成本上升、應收賬款增加、疫情災情影響等問題,在用好已出臺惠企政策基礎上,進一步采取措施穩住市場主體、穩住就業,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具體而言,首先是加大幫扶政策力度。會議提出,今年再新增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支持地方法人銀行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放貸款。
再貸款是中央銀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提供有特定用途要求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支小再貸款、支農再貸款和扶貧再貸款,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的信貸投放。
支小再貸款發放對象則包括小型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村鎮銀行等四類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
王文靜表示,新增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即相當于銀行可以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放3000億元貸款,然后把這些貸款抵押給央行,從央行申請再貸款,讓央行再釋放出額外的基礎貨幣。
近年來,小微、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受到高度重視,央行在推動支小再貸款規模持續提升的同時,相關利率也不斷下行。
2018年10月,人民銀行創新支小再貸款“先貸后借”報賬模式,金融機構先向企業發放符合要求的貸款,再等額向人民銀行申領再貸款資金,該模式實施后逐步推廣運用到了各項再貸款工具上。
2020年為對沖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風險,支農支小力度進一步加大。1月31日,央行向全國性銀行和湖北等10個重點省市部分地方法人銀行提供了3000億元低成本專項再貸款資金;2月26日,為支持各地復工復產,央行增加了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共計5000億元;4月20日,央行再次增加涉農、小微和民企再貸款、再貼現額度1萬億元。
在此前的調研采訪中,不少受訪企業主均對記者表示,再貸款政策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曾撰文指出,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再貸款資金運用有明確的投向和利率要求,能夠將金融資源直達實體經濟中涉農、小微企業等政策支持的特定領域。他還指出,再貸款創新采用“先貸后借”的報賬模式,進一步增強了直達性、精準性。
惠企政策到期后如何接續
在市場看來,外部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仍存壓力,國內小微、民企和農村經濟實體面臨的流動性和融資困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會繼續存在。
會議強調,完善對受疫情影響嚴重行業企業貸款貼息及獎補政策。推動銀行更多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建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擔保機構為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記錄的小微企業提供擔保。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票據貼現和標準化票據融資,人民銀行提供再貼現支持,緩解中小微企業占款壓力。
王文靜認為,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票據貼現和融資,即鼓勵銀行通過貼現方式向企業提供資金,然后再由銀行向央行申請再貼現。對企業來說,這種方式可以緩解企業的占款壓力,只需要在銀行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以申請開立匯票,并通過貼現融資;對銀行來說,貼現的風險相對較小,而通過向央行申請再貸款的話,也不會占用太多信貸額度。
會議同時指出,統籌做好跨周期調節。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債作用帶動擴大有效投資。根據國際環境變化和發展實體經濟需要,加強政策儲備,研究和適時出臺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續政策,提高應對困難挑戰的能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就業穩定。
2020年,為具體解決普惠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而出現的資金周轉困難,尤其是資金到期還款壓力和因缺乏擔保品而貸款難兩大痛點,央行創設兩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激勵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應延盡延”,大幅增加信用貸款投放。目前,這兩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實施期限至2021年底。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說,2021年我國宏觀經濟“前高后低”,下半年經濟增長壓力較大。如若收縮趨勢沒有得到改變,下半年信貸平穩增長則面臨一定調整。在此情況下,支持企業的相關政策不應貿然退出。應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并根據內外部形勢變化和企業實際需求,出臺新的支持政策,穩定企業的信心和預期。
王文靜則表示,相關的政策儲備包括明年財政政策的前置,如將一部分專項債額度前置到兩會前發放等;對于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保持連續性,如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工具今年底到期后再繼續延期;根據形勢需要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甚至政策利率等。